一个动物种群与一个人类族群,这样相互依存、不可分离的关系,实在是非常罕见,具有典型的人类学意义。动物是人类最重要的朋友,牦牛是藏族最重要的朋友。藏族驯养了牦牛,牦牛养育了藏族。
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的牦牛总量大约为1700多万头,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。中国拥有占世界牦牛总量的大约95%,其主要分布区也正是藏族聚居的地区。牦牛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,它伴随藏族人民生存至今。
青藏高原气候独特,在风暴肆虐的严冬,能够穿行于辽阔高原的只有牦牛。数千年来,牦牛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,成就了这里人民的衣、食、住、行、运、烧、耕,涉及青藏高原的政、教、商、战、娱、医、用,并且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。
牦牛文化既包括畜牧文化、器物文化、丧葬文化、生态文化,也包括文学、艺术、音乐、舞蹈等审美文化,还涉及宗教和哲学文化。
20世纪80年代,十世班禅大师在青海牧区考察时说过这句话:“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”。这句话揭示出来牦牛和藏族的关系已然是生死相依的关系。作为一个远离高原地区生存环境的旁观者,笔者在审视这个物种与这个民族时,可能永远无法真切体会出这两者之间植根于生命的相守。所以牦牛就是藏族!这些试图表达牦牛之于藏族含义的物证,同时也在诠释着牦牛作为藏族本身的形象与精神。
聊起西藏,脑海中蹦出来的关键词,诸如布达拉宫、仓央嘉措、藏传佛教、朝拜之路等,反映的是人们熟知却陌生的西藏文化,也说明我们对西藏文化认识的有限性。认识牦牛,认识牦牛所承载的文化,是一个我们了解藏族历史文化和藏族人民生活方式的特别视角。
早在西藏原始宗教——本教中,就有这样的传说:当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岗仁波钦时,便有了第一头牦牛。岗仁波钦是早期本教、佛教、印度教、耆那教四大宗教共同的神山,也是人们常说的须弥山,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。人们传说岗仁波钦的山褶,就是牦牛的背脊。这个传说充满了对于早期世界的想象,充满了对牦牛出现的好奇。
牦牛肉、牦牛奶具有高蛋白、低脂肪的特点,是牧区藏族人民的主要营养来源。牦牛毛、牦牛绒可以织成帐篷、衣物,也是上好的纺织原料。黑色的牦牛毛帐篷是千百年来牧人的家,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,天晴时毛线会收缩,露出密密麻麻的小孔,透进阳光和空气;雨雪之时,毛线会膨胀把雨雪挡在外面 。
而牦牛皮是上好的皮革原料,被制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。西藏医药古籍《四部医典》《蓝琉璃》对牦牛在藏医药中的作用多有记载,认为其“具有上千种强体养生之功效”。牦牛角、牦牛骨,有的被制成挤奶容器,有的被制成骨针工具,还有的被雕刻成宗教法器,被制成工艺品,在寺庙里使用的酥油灯中的酥油基本上是从牦牛奶里提炼的。此外,散发着牧草清香的牦牛粪曾经是牧区的主要燃料,陪伴着高原人民度过了漫漫寒冬。
时代在进步,社会在发展,牦牛原本的功能正逐步被取代,而牦牛之于藏族的意义镌刻在藏族历史的字里行间。
(责任编辑:伊百盛)